首页 > 四川省 > 凉山州 > 德昌县
傈僳族口弦制作技艺

傈僳族口弦制作技艺

口弦,又称“口琴”、“响篾”、“吹篾”或“弹篾”,在我国西南的诸多少数民族,尤其在彝语支民族中比较通行。傈僳族作为彝语支民族,其竹口弦制作历史久远。据考证,竹口弦制作,当在人类进入陶器时代、青铜时代以前的“竹木器时代”。傈僳族竹口弦何时发明,由于无可靠的文献记载,已无法确认。

【分布区域】

德昌傈僳族口弦演奏和制作技艺主要分布于四川省德昌县金沙傈僳族乡和南山傈僳族乡,汉区的巴洞乡团结村、宽裕乡新裕村、乐跃乡沙坝村。

【基本内容】

傈僳族则称之为“玛哥”,“玛”即“竹”,“哥”即“拔”、“拉”,是片状的约一公分宽、六七分长的微小乐器,深受傈僳族妇女喜爱,时常佩戴于身,可随时借物抒发情怀。其形制多样,有一片、三片之分,三片口弦较常见。可以独奏、齐奏,制作工艺复杂。

制作口弦技艺表面看似简单,然而,其选料、取片、削片、制形、制舌、削制等过程技术难度大,非专业制作手非能为之,其主要程序为:

选材竹制口弦一般采用质地坚硬的黄竹削制而成。黄竹俗称“龙柱”,一般长在阴山的二半山上,成遍生长,不分季节什么时候都可砍。制作口弦取离地2尺左右的中段竹为佳,砍回后将竹管晒干,防止竹管变形弯曲。

制作:分为单片与三多片口弦制作。

单片口弦制作时,用刀从黄竹管上截取一块长约三寸、宽约五公分的竹片刳薄,在中间三面镂空刻出簧舌。然后把弦的片头削尖呈剑形,片尾截齐做弦柄。竹口弦的簧舌头部大而薄,中部窄而厚,舌的两侧削成斜面,与竹片的头部相连。弹拨片头时,利用竹片的弹性,可以使簧舌自由往复地振动发音。

多片口弦把制作好的不同音高的单片口弦用细绳穿连起来,就形了成多片口弦。多片口弦大多由2至5片音高不同的口弦组成。一个十分重要的制作技艺是,傈僳族制作口弦没有音叉,其音准、音色全靠制作者的悟性、经验等。

口弦不仅在形制和制作方法上颇有特色,在演奏方法上也非常别致。口弦的演奏方法有用手指拨动和抻动两种。

拨动法演奏口弦时,演奏者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夹住弦柄,多片弦则使其呈扇形,将簧舌部分置于两唇间,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来回拨动口弦尖端,引起簧舌振动,便发出明亮的叮咚之音。

抻动法用丝线抻动口弦的演奏方法更为独特,演奏者在每个簧片的尖端系上一条丝线,把线头套在右手指上,用手指牵线使簧片振动而发音。为了增加共鸣和扩大音量,演奏者在演奏口弦的时候,借助口型的变化和呼吸控制等方法,演奏出音色多变的乐曲。熟练的演奏者,能表达出较复杂的节奏和较多的音色,并能使每片弦发出它的纯五度泛音来。在一副三片弦上,往往能奏出6个不同的音。

【基本特征】

1、形制特征:傈僳族竹口弦制作材料选用优质黄竹为原料,其工艺讲究,小巧精制,携带轻便,是深受傈僳族妇女喜爱的乐器。

2、音乐特征:单片可为“宫”(DO),也可为“商”(Re),但可转调,音乐术语称“移宫”或“移商”;二片的按大二度关系,一片为宫,另一片为商。弹拨出的音乐,旋律低沉,泛音多变,合声动人。

3、社会特征:具有古老原始、独立发展、自娱自乐和广泛的群众性。一幅竹口弦可伴随一个人的终身,是傈僳族妇女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附属物品。

【基本价值】

一是历史文化价值。

竹口弦制作历史悠久,作为一种重要而古老的文化载体,是傈僳民众艺术发展史的见证,对于研究乐器发展史、民族音乐史,具有重要价值。

二是人文社会研究价值。

竹口弦作为音乐的物质载体,其承载了傈僳民族诸多复杂的生命情感、价值观、想象力等丰厚的文化内容,对于传承、发展民族音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是工艺价值。竹口弦的制作,全凭制作者的经验与悟性来确定其音高、音色、音准,蕴含丰富的科学认知,是傈僳民族能工巧匠杰出智慧的凝聚,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

推荐德昌县更多民俗文化
你可能对下列制作技艺也感兴趣:
德昌县导航

下一篇:傈僳族葫芦笙制作技艺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