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金箔锻制技艺
南京金箔锻制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京金箔锻制业发源于栖霞区龙潭花园一带,这里曾分属句容县和江宁县。相传东晋葛仙翁(葛洪)是金箔锻制的始祖,打金箔户一直流传着“仙家造金箔”的传说。葛洪为句容县城北下荫人,旧时龙潭打造金箔的都供奉葛仙翁,四季上香,逢年过节跪拜,香案边上还要放把锤,求神保佑打箔顺当。
根据老艺人介绍,南京最早打金箔的都是龙潭人,有刘、葛、印三大姓,刘姓打金箔,葛姓切金箔,印姓制金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龙潭周围的六子桥、四段圩都有金箔制作作坊,男锤金箔,女织锦线。
最早记载金箔生产技艺的文字见于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凡造金箔,既成薄片后,包入乌金纸,竭力挥椎打成(打金椎,短柄,约八斤重)。”南京金箔系用真金经倒条、下条、拍叶、做捻子、打开子、装家生、打了戏、出具、切金箔、检验包装等十多道工序锤炼而成,其中打箔最为辛苦,须把一块金“疙瘩”打成0.1微米左右的薄片。两个人面对面打,要打上万次。民间传说,一两黄金打出的金箔能盖一亩三分地。经科学测算,943张金箔厚仅一毫米,一万张金箔重仅178.125克,打制技艺之精可见一斑。
当今中国所有的寺庙以及莫斯科中国大酒店、泰国皇宫、日本大阪牌楼、扎伊尔总统官邸等都闪现着南京金箔的辉煌,食用、化妆、建筑、技艺、装饰等领域所用金箔也多出于南京匠人之手。
南京金箔是传统手工技艺的杰出代表,目前地处龙潭街道的南京金县金箔总厂及20世纪80年代迁往江宁的江宁金箔集团还在从事这一行业。但打箔是高技巧高体力消耗的劳动,年轻人愿意加入这一行业的很少,因此整个金箔业后继乏人,同时金箔的衍生品有了多种替代,导致其市场日益缩小,加上金箔的传统工艺不断遭到打箔机器的排挤,金箔的锻制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需要加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