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柯桥区
调大头

调大头

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调大头为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舞蹈(哑剧)《调大头》系唐宋时代参军戏和宋杂剧滑稽戏衍变而来,又脱胎于绍兴著名文人明·徐渭杂剧剧作《四声猿》其中《玉禅师翠乡一梦》第二齣“月明和尚度柳翠”,早在明初就产生并流传于绍兴民间。据艺人回忆,明代后期由最早初创的绍兴调腔班加工搬演,并由绍兴乱弹(绍剧)班移植,并在余姚、慈溪、宁海、新昌、嵊州、上虞、诸暨、萧山和绍兴一带上演,还流传于徽州部分区域。绍兴民谚:“正月月半调大头”,就是指绍剧传统演出的惯例,俗称“彩头戏”,表示“祝吉祈祥”,是继五场[即头场、二场、三场(庆寿)、四场(跳魁星)、五场(跳加官)]之后的第二道程序,它作为应景的小戏节目,显得较为简单短小,以增加热闹气氛。《调大头》演员头戴面具,以哑剧形式出现,不开口说话,主要通过演员手、眼、身、法、步等细致入微的表演,向观众提示情节和故事内容,其幽默、风趣、夸张、荒诞的表演,常常引得观众捧腹大笑。表演时用锣鼓(打击乐)加以衬托。出场人物有:小头(小和尚)、大头(月明和尚)、剃头匠、柳翠(民女)等四人。剧情简介如下:幕启,在欢快的锣鼓声中,小和尚手执云帚,掸尘扫地拜佛后,请出月明大和尚,居中落坐,作思念状,左顾右盼,搔首理衫,忽有所思。即命小和尚请剃头匠为其理发。小和尚过渡,乘船,上岸,请来剃头匠为月明和尚剃头。剃头匠用大菜刀剃头,用大菜刀刮耳,又先后用锅铲、马鞭、汤勺挖耳屎,月明感到舒适,逐渐鼾声大作,剃头匠催要工钿未果,欲敲醒月明,其为赖帐假装身死。小和尚见状,向剃头匠讨命。剃头匠落荒而逃。这时,农村姑娘柳翠渡船至对岸,一寺古庙去烧香拜佛,进寺后数典十八罗汉,进庙上香时,与月明和尚一见钟情,相互插科打诨,拦截追随,与柳翠百般调笑,二人由怒生怨,由恨生爱,心有灵犀一点通,情投意合紧相随。最后,月明和尚拦腰抱起柳翠,直奔内室。

此舞蹈体现了民间文化粗、土、俗、野等强烈的民间本色和鲜明的美学情趣,自然淳美,掺杂着世俗情调,百姓意趣;让最为普通的人间故事,寻常的平民百姓成为舞台的主宰。它反映了当地人民群众在现实生活中所形成的的思想观念、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具有粗犷、野性美。它天然纯真,不饰雕琢,处处显示民间文化璞玉浑金般的本性,充满浓郁的乡土情调,象一株亭亭玉立的田间野花,时时散发出泥土的芳香。

2008年11月,被列入第二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推荐柯桥区更多民俗文化
柯桥区导航

下一篇:水龙会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