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泗洪县
泗洪鸿鹄皮影

泗洪鸿鹄皮影

一、简介

泗洪鸿鹄皮影是苏北地区乃至江苏省唯一传承下来的民间皮影戏剧种。它起源于西汉,鼎盛于清末民国初期,五十年代初,泗洪双沟镇皮影戏艺人马永明承师傅之意,成立“泗洪鸿鹄皮影戏团”,“鸿鹄皮影”因此而得名。

鸿鹄皮影戏是集剧本创作、皮人(影人)制作、操作技巧与演唱为一体的综合性戏曲表演艺术,唱腔形式多样,朴实明快,不拘一格,除使用地方剧种的泗洲戏调、黄梅戏调之外,还具有自己独创的“皮影梆子调”,剧目题材广泛,既有传统的历史演义、神话故事,也有现代的爱情生活、-童话等等。鸿鹄皮影戏艺人马永明独创了皮人(影人)变脸的艺术,这在全国皮影业中绝无仅有。泗洪鸿鹄皮影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从它的诞生到数代人相传,始终扎根在民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二、历史沿革

皮影及皮影戏起源西汉,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汉书·外戚传》载:汉武帝思念已故李夫人,一方士“乃夜张灯,设帷帐”,使汉武帝“遥望见妇女如李夫人貌”。这是皮影戏的最早记载。

东汉光武中兴年间的司马德康是鸿鹄皮影的始祖。鸿鹄皮影的传承,虽因年代久远,已有的无法考证。但据记载,从公元1653年至l753年的l00年时间里,赖武夫、蔺传玉为传承大师,名称为“祥和皮影”、“吉安皮影”、“府苑皮影”。从公元1753年至l937年间的近200年的时间传承失记。公元1938年至l954年,李大君、秦前龙、浦连山、田宜成为主要传承人,机构名称先后为“爱国皮影”、“汪达皮影”、“兴华皮影”,公元l955年,泗洪县双沟镇马永明学艺期满,承师傅之意,勇挑大梁,将“兴华皮影”更名为“泗洪鸿鹄皮影”,从此,泗洪鸿鹄皮影正式诞生。鸿鹄皮影历经数代艺人相传,多次机构名称更替。清末至民国初期,是鸿鹄皮影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艺人们常被一些官帝王府、豪门贵族、乡绅大夫请回府上刻制皮人(影人),官仕们视此为荣耀。在当地民间,凡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请、添丁祝寿、地方逢庙会,鸿鹄皮影都要搭台唱影,连剧本(现称连续剧)演出有时通宵达旦,连演十天半月,热闹非凡。

三、表演形式

“远看灯火照,近看像个庙;里头人马喊,外边哈哈笑。”这个古老的谜语是对皮影最朴实的写照。鸿鹄皮影戏是集剧本创作、皮人(影人)制作、操作技巧与演唱为一体的综合性戏曲表演艺术。泗洪鸿鹄皮影皮人(影人)制作,使用熟制的驴皮为原料,雕刻成各种形象的戏剧人物造型,然后施以彩绘,由皮影艺人操纵,通过灯光将影像透映于幕窗上,并配以音乐和念唱来表演的民间戏曲。

四、皮人制作特点

鸿鹄皮影在皮人(影人)制作过程中,为适应制皮、描样、雕、镂、着色、熨平工序,拥有特殊功能的“钻”、“针”、“刀”、“剪”、“锤”等专用雕刻用具和专用的透明水彩、油彩、笔、清油、松香水等材料。皮人制作需经过选材、处理、绘画、雕刻、着色、整平、组装和调试8个步骤。泗洪鸿鹄皮影的皮人用料考究。选用纯白色驴的驴皮作为皮人(影人)的制作原料。皮人高大魁伟,最大达80公分,最小也在60公分。鸿鹄皮影的皮人融合北方皮影的风格,雕刻更流畅,着色更艳丽,通体晶莹剔透。

五、唱腔特点

泗洪鸿鹄皮影的唱腔通常选用地方戏曲,如黄梅戏调、泗洲戏调、儿童歌曲调等,同时艺人还创作了一整套专门用于皮影演出的唱腔——“皮影梆子调”。演唱时常用和声接腔,帮腔和鼻哼余韵的唱法,拖腔委婉悠扬,悦耳动听,其配音与恰到好处的方言道白,配合十分默契。鸿鹄皮影戏根据剧情,演什么样的戏,唱什么样的调子,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推荐泗洪县更多民俗文化
你可能对下列皮也感兴趣:
泗洪县导航

下一篇:宿迁柳琴戏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