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泗洪县
洪武花棍舞

洪武花棍舞

一、简介

洪武花棍舞是长期活跃于泗洪县境内及淮河沿岸,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舞蹈,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其最初出现于泗洪县西南岗的四河、峰山、孙园一带。据蔡东藩著《明史演义》介绍:元末至正年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从小因家贫雇给本地财主刘大秀放牛。在放牛生活中,朱元璋每日与牧童伙伴以放牛棍对打、戏耍,舞棍玩耍的方式,逐步形成套路。后在民间长期流传形成这一舞蹈形式,故名洪武花棍舞,有的地方也把该种舞蹈称莲湘、金钱棍或霸王鞭。它以动作豪放、阵容庞大、节奏明快,气氛热烈在当地群众中得到普及和传习。

二、产生背景

江苏省泗洪县地处苏皖交界处,与安徽五河、凤阳等地相邻,泗洪县四河乡是洪武花棍舞的主要传承地。这里位于淮河第三峡——浮山峡的潼河入淮口。潼河与淮河形成夹滩,东起下草湾西到五河湾,长约近百华里,宽约5至8华里,是天然的草滩、牧场。元末明初,这里从春到秋每天聚集着淮河沿岸百余村庄千余牧童在这里放牧,他们唱牧歌,打花棍,从早到晚,接连不断。广袤的草滩孕育和发展了洪武花棍舞这样传统舞蹈项目。

三、历史渊源

说起莲湘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存在,只是叫法不一,有“打连厢”、“打花棍”、“霸王鞭”、“铜钱棍”等。莲湘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荀子《成相》篇里提及的为说唱配乐的乐器“相”,即是一种竹筒或鞭状乐器,它最早可能源自一种农具,也被盲人用于辅助行路。又有民间相传,莲湘源于民间一段依附于祭祀的单人舞蹈,用于驱邪、撵鬼、祈求安康。它是流传于淮河中游一带广大区域的传统民间舞蹈,在泗洪一带称“洪武花棍舞”,源于其独特的历史背景,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据蔡东藩著《明史演义》介绍:元末至正年间(1335年-1340年),社会-,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淮河流域大片土地荒芜。祖居泗州(今泗洪)迁居濠州(今安徽临淮关)的朱元璋因家贫雇给财主刘大秀家放牛,在牧场上与吴良、吴祯兄弟结成好友,每日一起玩花棍(牧棍)编歌谣配打便形成节奏明快,姿势优美的花棍舞,引得众多牧童效仿学习。朱元璋投军后,此舞的要诀由吴良兄弟在家族中传承。

明洪武35年(1402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推翻明朝第二代皇帝建文帝,夺取皇位,恢复“洪武”年号。原辅佐建文帝的吴良之孙吴升恐受牵连,逃到泗洪潼河一带乡下教书。他的学生都是半牧半读的农家子弟,都会打花棍,吴升便把花棍舞改编成舞和操合一的形式,并定名“洪武花棍操”以丰富课余生活。从此洪武花棍舞在淮河沿岸的民间广泛传承和发展。

1948年泗洪建县第一任县文化馆馆长张子言组织民间艺人对花棍舞进行整理、排练,并参与市县汇演,从此,洪武花棍舞由民间开始走向正式舞台。

1969年,泗洪县峰山公社(现峰山乡)组队参加华东地区民舞大赛获一等奖。近年来,县文化馆派民间艺人吴昌銮到各乡镇、学校传授;2004年组队参加江苏省民舞比赛获新编奖,2005年在梅花掰手节上学生表演的洪武花棍舞被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播出。

四、表演器具

洪武花棍舞的道具主要为“花棍”。

1、花棍。是用一根细木棍、细竹杆或干透的荆条制作,杆长80-100厘米,直径2.5-3厘米,在距两端5-10厘米处各一个长10厘米、宽1.5厘米或三四个较短的透气孔,从侧面钻一小孔穿入铁丝作轴,再分别嵌入四五个小铜钱或小铜钵。当摇动花棍时,铜钱撞击孔壁发出哗哗响声。花棍表面着红、黄、蓝等色彩,棍两端系扎彩色绸布,以作装饰。每个演员手持两根棍,根据内容可分可合。

2、音响。用音乐或歌谣播放配合舞蹈。无音响时可用民乐合奏或口头朗颂诗歌、歌谣配合舞蹈。

3、服饰。以短衫为主,束腰带,戴头巾,体现牧童特征。

五、表演特点

传统的莲湘基本技巧是:用鞭端磕打四肢为基本动作。传说的打法为“八拍法”,即一拍磕左手,二拍磕右肩,三拍磕左肩,四拍磕左大腿,五拍磕左小臂,六拍磕右大腿,七拍磕右小腿,八拍磕左脚掌。后来又发展为“四十拍法”,即在原“八拍法”的基础上又加了三个“八拍”和两个“四拍”。磕打的位置不只限于四肢,还可磕打手腕、腰、腿外侧、后肩等部位,还有双鞭互磕、触打地面等。

洪武花棍舞可二人对打,也可群众齐舞,大型表演时,可多达上百人。无需固定的音乐伴奏,可任意选用相关曲子、歌谣。其节奏明快,依次拍打人体各个部位。双棍时而单打,时而双打,时而交叉打,姿式优美,舒展、大气。可作文艺表演,也可作体育活动锻炼身体,具有“舞”和“操”的双重特点。

目前,洪武花棍舞的阵法分四个部分,共9节,272拍。第一部分展示上肢,以舒展大气的动作单打左右肩,后双棍交叉打,计2节,64拍;第二部分展示躯干,以体侧、转体左右打,打背花,计3节,96拍;第三部分展示下肢,踢腿,双棍从腿下交叉穿打;下蹲,棍于脚踝部接地面盘打;跳跃,双棍交叉打连环,计3节,96拍;第四组字造型。计16拍。全舞场面宏大,主题突出,大气磅礴。

六、传承状况

洪武花棍舞原为牧童玩耍的牧棍演变而来,其最初无完整的传承谱系,仅为牧童伙伴们相互效仿,或者家庭晚辈向长辈们模仿。清代以后为师徒传承,今已传承至十四代。

七、传承人

孔令法,1953年生,现任泗洪县文化馆馆员,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70年代与朱士香联手对洪武花棍舞进行再创作,并率队参加华东六省一市民舞大赛获一等奖,对洪武花棍舞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吴昌銮,1948年生,10周岁时开始学习洪武花棍舞,一直是该项目的主要演员,精通该项艺术。1969年参加华东六省一市民舞大赛,后长年指导相关乡、镇、学校演练洪武花棍舞,是承先启后的代表性传承人。2005年被授予“江苏省民间艺术之星”称号。

推荐泗洪县更多民俗文化
你可能对下列舞也感兴趣:
泗洪县导航

下一篇:建水孔子文化节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