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泗洪县
泗洪泗州戏

泗洪泗州戏

一、简介

泗州戏原名拉魂腔,是江苏省地方戏剧种之一,主要分布于洪泽湖西岸和淮河两岸的大部分地区,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清乾隆年间:1736—1795)。因艺人多为古泗州人,又因唱腔有“泗州调”的唱法,故于1952年定名为“泗州戏”。它与柳琴戏、淮海戏同由“拉魂腔”发展而来,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其最初阶段主要是以说唱形式出现的,艺人三三两两走村串户“唱门子”,仅用竹板或木梆子敲击节拍,唱一些庄稼话或反映农村生活片断的“篇子”,这些“篇子”叫“门头词”。泗州戏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以优美的唱腔,动听的旋律,唱响洪泽湖畔、淮河两岸。是从民间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地方剧种

二、历史起源

泗州戏源于“拉魂腔”,因属于民间说唱,没有确切的历史考证。相传发源地在江苏海州(今连云港)、沭阳一带。据艺人们说,当时该区域流行着两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调;一种是劳动人民在丰收季节里,由于心情喜悦,便根据当地所流行的秧歌,号子等创造出的一种曲调,名曰“太平调”;另一种是当地打猎的猎户们,在打猎之后,心情舒畅,便根据当地流行的民歌、号子,结合当时当地的意境,触景生情,顺口唱出的一种曲调,名曰“猎户腔”,后来由当地的民间音乐爱好者邱(丘)老、葛老、张老根据“太平调”、“猎户腔”予以收集、整理不断丰富,形成了原始的“拉魂腔”。这三位老人后因生活所迫,不得不四处流浪,以唱为生。邱(丘)老流浪到淮北一带(泗洪县55年前为安徽所辖),他又吸收了当地的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创造和演唱,最终形成具有苏北地方特色,为当地群众所喜爱的“拉魂腔”。

三、发展沿革

乾隆年间(1840年左右),淮北泗州(今泗洪县)一带有了专业性的戏曲艺人,有海沭一带传入的“拉魂腔”已由说唱形式发展成戏曲形式。

咸丰年间(1874年前后),便有了简单的班子,并有乐器伴奏。艺人们开始利用庙会广场演出,形成了“打地滩”的演出形式,既有说唱,又有了表演。并逐步由对子戏发展为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旦角由男扮。这个时期已出现了班社的雏形,以一个家庭或“一门腿”组成的小班社,日行夜唱,频繁流动“跑坡”。到了清末有了半职业和专业性泗州戏艺人,这时的泗州戏板腔体系基本形成,有了行头和乐队,逐步从农村走向城市。

约1902年,沭阳小戏艺人于登元(艺名一碗鱼)、于二娘夫妻俩,率“大锣班”来到泗州(今泗洪县)一带演出,班子里不仅有三弦、大锣小鼓伴奏外,还有唱做俱佳的女演员,给泗州戏艺人影响很大。受其影响泗洪上塘乡九庄头村刘氏、泗洪梅花乡小吴庄“拉魂腔”艺人黄兆林之妻黄吴氏(艺名吴大花鞋)等人登台学艺,成为泗州戏最早一辈的女艺人。

1941年,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组织“拉魂腔”艺人集训:宣传抗日反霸。1943年、1946年、1949年的三年里,淮北行署又多次组织泗州戏艺人集训,李家班子还经常与新四军拂晓剧团同台演出,先后演出《劝夫从军》、《送子参军》、《过关》、《小二黑结婚》、《血泪仇》、《白毛女》等剧目,陈毅、彭雪枫等领导十分喜欢听泗州戏。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泗州戏得到进一步发展,艺人们结束了走村串乡的流浪生活。l953年8月23日,由李家班子(李彩凤一家)和丁家班子(丁万余一家)合并,正式成立了“泗洪县泗州戏剧团”,力余、李家传当选为正副团长。九月初,在泗洪剧场首次上演大型现代戏《小女婿》,轰动了全县城,不久,霍家班子(霍从友家)也并入了县剧团。

1955年泗洪县划归江苏省所辖,按照国家规定注册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属大集体性质。1956年,淮阴专署举办戏曲会演,泗洪县泗州戏剧团李彩凤主演的《五吊钱》、《挖野菜》,罗慧珠主演的《青蛙仙子》参加演出,他们以优美的唱腔,淋漓尽致的表演,以及浓厚的乡土气息,赢得了本次会演两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罗慧珠的《挖野菜》唱腔选段由江苏省戏剧家出版社出版发行。当年8月由县委组织八·一慰问团慰问驻连云港海军部队。1957年由罗慧珠主演的,《青蛙仙子》参加江苏省戏曲会演获二等奖,《战斗在洪泽湖畔》的唱腔,由淮阴地区电台录播。1958年泗州戏剧团代表县委县政府慰问红山矿山一线矿工。1959年江苏省召开群英大会,泗洪泗州戏剧团传统剧目《茶瓶记》为大会演出,主演李彩凤,受到省长惠裕宇的亲切接见。《杨排风挂帅》在省三级干部会议上演出,期间还为刘少奇、黄克诚、彭真等中央-专场演出。

1960年在淮阴,李彩凤主演的,《一家人》受到刘瑞龙部长的接见,罗瑞卿总参谋长观看《拾棉花》并亲切接见了主演李彩凤,同年泗州戏剧团赴连云港30号工地慰问工人演出了《打干棒》,受到徐州军分区司令员亲切接见,并代表县委县政府赴淮南煤矿慰问煤矿工人。1961年,泗洪泗州戏、黄梅戏两团合并,更名为泗洪县地方戏剧团,其后分成两个演出队(即泗州戏队、黄梅戏队),1965年再次合并,定为泗洪县泗州戏剧团。l966年的文革开始后,泗洪的泗州戏团和黄梅戏团合并为泗洪泗州戏剧团。1969年,又改为泗洪县文工团。

l977年文革结束以后,在泗洪县文教局主持下,举办戏剧培训班,招收泗州戏学员二十多人于l978年充实到演员队伍中,此时泗州戏剧团无论在演员、乐队阵容、表演艺术和剧团建设上,都有了很大发展。l980年,创作剧目《罗元下山》开始上演,成为该团的保留剧目。并先后到徐州、临沂等多处上演。l984年,创作剧目《母女的命运》获淮阴市现代戏创作一等奖;1986年底,该团以泗州戏传统剧目《走娘家》参加在徐州举办的苏鲁豫皖首届柳琴戏剧节获七项大奖。

2003年创作的现代大型戏《湖畔人家》在当地演出数十场,在参加淮海艺术节的演出中,获优秀演出奖。2005年创作排演的大型现代戏《青阳红霞》获市调演一等奖。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因年高退出舞台,有的相继谢世,有些技艺后继乏人,难以得到传承。目前,泗州戏剧团正在加快改革管理模式,创新发展理念,广纳贤良,博采众长,以求不断提高剧团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使这项传统艺术得到传承发展。

四、表演形式

最初的泗州戏,常在庙会为招徕观众,会主或赌场的场主接班子唱会戏或赌场戏。地主豪坤家中做寿、办喜事也唱堂戏。农村中请神还愿,也请班子到家唱“愿戏”。因连续演唱比较劳累,即采取帮腔与和唱的形式,这种表演形式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当泗州戏由民间走向舞台后有了角色分工,其角色行当不像其它剧种分的那么清晰,主要有生分大生、小生、老生;旦分老头(即老旦)、二头(即青衣)、小头(即花旦);丑分文丑、武丑、老丑等。在说唱基础上吸收民间的“压花场”、“旱船舞”、“花灯舞”、“跑驴”等舞蹈表演形式,带有活泼质朴、热情泼辣的特点,与泗州(今泗洪县)一带人民的习俗及流行于当地民间音乐舞蹈有着密切的关系,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压花场”是泗州戏表演的点睛之处,分单、双压。艺人学表演就是从“压花场”开始。演员在表演时,必须注意手、眼、腰、腿、步的协调与配合。如女演员在走四台角、旋风式时,形如杨柳拂风,神似芙蓉出水,舞姿优美。泗州戏的身段和步法有整鬓、顿袖、叉腿双蹉步、三合手、舒懒腰、下场步、颠步走、十字转身、搂腰抗肩、鸭子和泥、板脚跨腿、凤凰单展翅、凤凰双展翅等多达数十种。

五、唱腔特点

泗州戏的唱腔曲调源于当地的民间小调、劳动号子及农民生活的音调,并吸收了花鼓、琴书等民间艺术的音调而加以改造发展。唱腔丰富,使用语言基本上是苏北方言,道白唱词直白诙谐,口语化,通俗易懂,生活小戏白口用地方方言,袍带戏用方言韵白,唱腔一律用方言。主要有“泗州调”、“海州腔”、“主腔”、“射腔”、“衣呦调”、“雷得调”、“扬腔”、“基本腔”、“叶里藏花”等等,它随意性很强,常常是唱中夹说,说中夹唱,故名“怡心调”。

泗州戏的花腔调门及板式较多,大致有慢板,便于抒情;二行板、数板、垛板、紧板、死板、连板起等等。同一种调门,演员可以自由发挥,各人唱法互不相同,同一演员唱同一段唱词时都难以规范和定型。在唱腔的落音处,女腔常用小嗓子翻高八度,男腔加入衬词拖后腔。节奏大多是有板无眼的1/4节拍,除了大部分是后半腔起唱外,还有连续切分的变节奏,给人以欢快、活泼、跳跃之感。但也常使人摸不着板眼,有不稳定的感觉。由于唱腔旋律与地方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唱腔中的音程大跳经常出现,再加上频繁的转调,使人听起来既新奇多采,又自然和谐。

六、演奏风格

泗州戏因唱腔随意性强,追求自由无拘,要求伴奏“跟着演员的演唱走”,以便于演员的发挥和创造。

早期说唱时泗州戏无乐队,形成戏曲后乐队建制和伴奏形式也极为简陋,只有1-2把土琵琶,鼓佬一人,有的还由演员兼奏。解放后,正式登上舞台逐步有了小型乐队。文场有土琵琶、笛子、唢呐、笙、管、二胡、扬琴、小三弦等,武场有了板鼓、大锣、镲、小锣等“四大件”。

土琵琶也称月琴、柳叶琴。它的样式如同缩小的琵琶状,粗糙简单,基本上都是泗州戏艺人自己制作的,柳木做身,泡桐木做面板,高粱杆做品。两根丝弦,只能演奏一个半八度音程,无半音品,因之音域少,又不美观,七十年代后改用四根弦的柳琴。泗州戏艺人通过长期的摸索,实践创造出来的一种弹拨乐器,它非常适合伴奏泗州戏唱腔的说唱特点,伴奏起来运用自如,它的音色特点是圆润浑厚,清晰均匀,穿透力,颗粒性极强。主要伴奏技巧分“捧、送、闪、托、衬”等手法。用弹拨乐器作为戏曲剧种的主弦,在全国戏曲剧团中是非常少见的,这也是泗州戏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种表现。

如今泗州戏乐曲已运用电声乐器伴奏,其主弦乐器,从只有两根丝弦的土琵琶,多次研制,形成了三、四、五、六弦的多种高中音柳琴,使泗州戏的演奏更加成熟。

六、主要曲牌

泗州戏的音乐工作者创作和改编了很多伴奏曲,有的已形成了新的传统曲牌。如:[苦中乐]、[绣花牌]、[水龙吟]、[什样锦]、(朝天子]、[抱妆台]、(云灯]、(游场]、[建都]、[扫灵]、[哭灵堂]、[三清曲]、[走马出兵]、[赏花]、(娃娃令]、[迎春曲]、[传情曲]、[鸳鸯戏水]、[喜临门]、[叶落金钱]、[进花园]、[会佳丽]等。

七、主要剧目

泗州戏的传统剧目非常多,有“篇子”近二百个,传统小戏四十多个,折子戏二十多个,传统大戏六十多个,没有固定唱词和对白的连台本戏近三十个。

大戏有60多出,由老艺人口述的剧目有《鲜花记》、《空棺记》、《大书观》、《钓金龟》、《樊梨花点兵》、《西回龙》、《破洪州》、《三打薛平贵》、《罗鞋记》、《皮秀英四告》、《六月雪》、《鞭打芦花》等。

小戏有《打面缸》、《挡马》、《双下山》、《喝面叶》、《打干棒》、《走娘家》、《站花墙》、《英台劝架》、《拾棉花》等40多出。

加工整理的剧目有《恩仇记》、《双玉蝉》、《十二寡妇征西》、《白莲仙子》、《白蛇传》、《十五贯》、《三蜷寒桥》、《蝴蝶杯》、《红嫂》、《模范山乡》、《三凤求凰》、《合家欢》等30多出。

创作的剧目有《杨排风挂帅》、《罗元下山》、《风展红旗》、《稻花香》、《半条意见》、《战斗在洪泽湖畔》、《借砖》、《母女命运》、《情结》、《湖畔人家》、《青阳红霞》等。

推荐泗洪县更多民俗文化
你可能对下列戏也感兴趣:
泗洪县导航

下一篇:淮红戏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