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京市 > 房山区
高跷会(河北镇)

高跷会(河北镇)

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跷会(河北镇)为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跷会作为一种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在房山区河北镇河北村传承了一百六十多年。据《房山县志》记载,河北村高跷会成立于道光二十五年(即公元一八四五年),由房山区燕山地区办事处东风街道东流水村传入,时断时续传承至今,有九代传人。

河北村高跷会为花会中的一种。会戏中有十二个角色:陀头、卖豆子的、公子、座子、渔翁、樵夫、卖药儿的、渔婆(渔姑)、卖花线的(又叫打镟的)、有“俊花”和丑花”之分,打花鼓的分“俊鼓”和“丑鼓”,走会时可设双角色。相传这十二个角色是一伙落难的英雄,遭朝廷的追捕,为了逃难,扮演出各种角色,最后闯关成功。后人将这十二个角色安排了艺术动作和唱曲,编成了花会演出,流传至今。

会戏中12个角色各有各的脸谱,各有各的行头装扮。蹬上五尺五寸高的腿子(脚下4尺),踩着锣鼓点,按顺序列队进行表演,表演时穿插行走,进退有序。每个角色都按戏剧艺术要求表演各自的动作。高跷会打场后要唱会曲,会曲是专用的高跷调儿,由山西九腔十八调演变而成,按十三辙压韵的。唱词多为古代名人轶事、英雄故事、神话传说和民俗生活之类的词。

河北村高跷会从表演到唱曲都蕴含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它将戏艺动作表演与曲调演唱融合为一体,独具特色。

推荐房山区更多民俗文化
你可能对下列高跷也感兴趣:
房山区导航

下一篇:佛子庄乡二月二酬龙节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