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河渔民号子
渔民号子(浏河渔民号子),苏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
渔业是太仓刘家港(今浏河镇)的传统产业,有众多以海上捕捞为生的渔民。所用四桅帆船,出海时要高悬风帆、捕捞时要按潮汛下网、起网。在劳动过程中,为了协调动作,统一步调,激发干劲,产生了简单易唱、朗朗上口、富有地域特色的渔民号子。
船只离开港口时,要有几个船员通过两根吊索,用桅上的滑轮钩住舢板首尾,一齐用力把系在船尾的舢板吊上船来。为了保持舢板的平衡状态,就要唱“吊舢板号子”。
船只要转移渔场,要把抛驻在海底,上千斤重的铁锚通过绞关(即绞盘)绞上船来。推关的船员众多,必须唱“推关号子”协调动作。
船上厚帆布做成的帆蓬,长达四五十米,宽十米左右,还有几十根竹杆穿过桅杆。扯帆蓬让它升上桅杆顶部过程中,船员们通过“扯蓬号子”,齐心合力才能完成任务。
渔船进出港,船老大要命令“船头”(负责抛锚、起锚和测水的船员)“打水”,即测量水深,以防搁浅。“船头”要把测知的水深数据报给船老大,船老大据此作出前行、缓行或驻锚的决定。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了以具有一定旋律和韵味的山歌,即“打水号子”报告水深的习俗。
从前海上捕捞分春、冬两汛。夏秋两季兼营运送货物,所运之物常为油类,装于油篓、油桶放在舱内。卸货时需将油篓、油桶从船舱内吊起卸到码头上。为了船员动作一致,防止油篓桶侧翻或滑落,要唱“吊油篓号子”。
捕捞作业中,要驻锚海上,船身的左右舷各伸出张网杆于海中。收网时则要把沉重的渔网从海中拉上船来,如果收获量大,就须动用大桅杆上的滑轮将渔网袋筒逐一吊上船来。这时就需要“拉网(或吊袋筒)号子”来统一指挥,快速吊起。
各种号子都是齐唱;或有领唱,和唱,除领唱者或有指挥性质或鼓舞性的具体歌词外,大家唱的基本都是“哎嗨!”“吭哟!”等呼应之声。只有“打水号子”要报水位情况,只有“船头”一个人唱。
从渔民号子可以考察历史上渔业劳动的状态,再现旧时渔民海上劳动场景,让后人得以了解渔民劳动生活,也是研究艺术与劳动相互关系的重要资料,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渔民号子铿锵有力的旋律,朗朗上口的音调,抑扬顿挫的节奏,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也是作曲家创作的宝贵素材。
太仓沿江浏河、浮桥、璜泾一带的渔民都唱号子,其中浏河幸福渔业社渔民以苏北盐城口音所唱“渔民号子”更富韵味,也最为悠久。这对研究太仓渔业史,江南江北文化交流等都有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