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酒曲制作技艺
酒曲,俗称酒药,被称为“酒之骨”,是酿制崇明老白酒必须使用的酒曲,蒸煮好的大米加入酒曲,从而使其糖化发酵,才能酿制成崇明老白酒。
酒曲制作在崇明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据口头传承,最早的酒曲是用单一的马鞭草(俗称酒药草)制作而成,并将南瓜花作为酒药糖化发酵的助剂,因为马鞭草和南瓜花中含有较多的淀粉酶,有利于淀粉起到糖化作用。因为崇明岛先人很早就掌握了酒药的制作技艺,所以崇明民间素来有家家自酿米酒的习俗,明末清初时,崇明岛酒店、酒坊星罗棋布,故有“十家三酒店”之说。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随着民间酿酒作坊合并为公私合营的酿酒企业,较原始的酒曲制作技艺得到了改进,形成了有多种(24~36种)中草药作为发酵助剂的优质曲种,成为较固定的酒曲(崇明酒药)。1982年在原有酒曲的基础上研制成了“八三曲”酒曲,其优点是年酿酒期由8个月提高到10个月,但也存在不足,主要是酿出的酒苦味重,酒味单一,后来由酒曲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王锦康将两种菌培养在米粉上,使两种菌提前适应米质淀粉的糖化和酒化环境,使传统的酒曲质量进一步提高、酿制的崇明老白酒的味更醇厚。用传统技艺制作而成的崇明酒曲目前是酿制崇明老白酒的专用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