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淮阴区
淮阴妈祖传说

淮阴妈祖传说

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淮阴妈祖传说为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淮阴妈祖传说,淮安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

历史渊源

在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有一座妈祖庙。明、清时期,因其规模和受皇家重视程度,成为与福建湄洲妈祖庙、台湾北港妈祖庙和天津妈祖庙齐名的四大妈祖庙之一。也许人们不禁要问,原本是沿海地区供奉的妈祖怎么会“跑”到江苏内陆地区淮阴,且成为全国四大妈祖庙之一呢?其实,妈祖不仅“护佑”海运,还更“庇荫”内陆河运。作为秦朝始设的二十八个郡县之一,且又是淮河下游“五水交汇”的淮阴,素有“洪水走廊”之称谓。远在宋、元、明三朝,海运尚未兴盛,内陆河运便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淮阴又扼京杭大运河南北漕粮运输之咽喉,历来为皇家所重视。

元、明两朝,淮河屡屡泛滥,加之黄河数度改道夺淮夺泗,淮阴因此常常沦为泽国,更为严峻的是作为贯通南北漕运的京杭大运河也因多次被冲毁而中断运输,直接影响到我国南方诸省的贡粟不能按时运抵京都。为此,元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元明宗曾派遣“天使”进行了一次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进香之旅,耗时半年,行程近万里,沿途拜谒淮安、苏州、杭州、绍兴、温州、福州、湄州、泉州等重要港口的十五座妈祖庙,并代表皇帝呈献祭文。此后二十多年间,这样高规格的祭祀持续了五次。明成祖朱棣曾祈求淮阴“太山之神”(即妈祖前身)能护佑漕运的畅通与黎民百姓的安宁,留下了“扶危济弱俾屯亨,呼之即应祷即聆”的诗句。

也因此缘故,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明武宗朱厚照于淮阴码头镇复建惠济祠,供奉“太山之神”之像位,企求她能“惠协正庆,济接万民”,并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南巡淮阴漕运时驻跸祠内。

至清顺治年间,世祖皇帝敕封“太山之神”为天妃。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清圣祖康熙南巡淮阴驻跸码头镇,特敕封惠济祠内供奉的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上圣母”,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由皇帝将天妃正式擢升而敕封为“圣母”的。在淮阴,至今还有许多人将惠济祠内供奉的妈祖不称为妈祖,而是仍很固执地称为“娘娘”或者“奶奶”,将惠济祠不称为妈祖庙,而是称为“娘娘庙”或者“奶奶庙”。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世宗皇帝将惠济祠内供奉的妈祖敕封为”天后圣母碧霞元君“。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高宗皇帝于南巡治理淮河而第三次驻跸淮阴码头镇惠济祠时,将惠济祠内供奉的妈祖又敕封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天后”。现有惠济祠遗址的乾隆御制重修惠济祠碑为证,其碑文为:“……清江浦之涘神祠曰惠济,鼎新于雍正二年,灵贶孔时,孚应若馨。过祠下者,奠醴蔫牢,靡敢弗肃。乾隆十有六年,朕巡省南,服瞻谒庭宇,敬惟神功庥佑,宜崇报享,命有司鸠工加焕饰焉……”

民国时期著名史学家张煦侯先生在其著作《淮阴风土记》中记载:“惠济祠建于明之正德。清乾隆十六年,高宗南巡,建行宫于祠左,因命重修,仿(皇宫)内府坛庙式,火球耀日,飞阁凌空,虽在郊原,而有皇居之美。……正殿奉天后圣母像……闻每届岁朝及四月七日,例有庙会,故四壁烟熏火燎,不辨丹漆。寝宫在殿后篆香楼上,有坐像睡像……再后为三清阁,地高风烈……两河帆影,三闸涛声,到此完全领取……重经前殿,见壁上挂0 船,虽小而帆樯无缺,每值海中风浪大作,苟其人合当不死,则圣母必乘此船入海救生……”

由此可见,当地广为流传的关于妈祖的传说至迟在清代已经出现。时至今日,仍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有关妈祖的传说在淮阴等地流传。

主要内容

淮阴妈祖传说主要流布于淮安市淮阴区境内,尤以淮阴区码头镇为最,且版本众多,现在搜集整理出来的主要为以下几篇:

其一:《林三娘成仙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淮阴码头镇有一户林姓人家,全家五口人:老夫老妻外带两儿一女。父子三人常年在洪泽湖上以捕鱼为生,女儿老三,人称三娘娘。

三娘娘这年已是二九佳龄,却整日痴痴迷迷,女工不会也就罢了,甚至连饭也不会烧。有一天,三娘娘的父兄出惠济闸去洪泽湖捕鱼,三娘娘就守着妈妈在家学做女工。可是鞋底还没纳几针,三娘娘就打瞌睡想睡觉了。林妈妈见了很生气,冲上去就在三娘娘头上打了一巴掌,把三娘娘手中的鞋底打落在地。

三娘娘被这一巴掌打醒后,就一直流着眼泪呜咽着说:“完了,完了,呣大(方言:父亲。)掉湖里淹死了……”林妈妈很生气,以为三娘娘在说痴话,也就没把这话放在心上。可是三娘娘一直纠缠着林妈妈不停地哭闹:“是你害死了呣大的,是你害死了呣大的……”林妈妈被纠缠不过,就问女儿为什么这么说。于是三娘娘就说洪泽湖上突起狂风,湖水被掀起两三人高的巨浪,父兄所在的船被掀了个底朝上。三娘娘闻风而动,立刻前去打捞落水的父兄。正当她将两个哥哥夹在胳肢窝里,用双手抱着父亲往岸边游的时候,却被妈妈一巴掌把她父亲给打脱手了。林妈妈听了更加生气,就去邻居家串门,不再理会三娘娘的胡说八道了。

等至天黑,两个哥哥哭丧着脸回来了,讲了在洪泽湖上所遭遇的事,与三娘娘的“胡说八道”一模一样。一家人伤心异常,但即便是这样,也没有人将三娘娘的“胡言乱语”当成一回事。

又过了好几年,林家始终没有人家前来提亲,三娘娘也就一直没有出嫁。一天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晚饭,三娘娘幽幽地对着母亲与两个哥哥说:“明天早上,会有一朵祥云罩在我家的屋顶,从祥云上下来一顶小轿接我上天去。”母亲和两位兄长听了,以为三娘娘又在没头没脑的说胡话,就没一人理睬她。

第二天一早,果然从西南方向漂来一朵祥云,罩在了林家屋顶,祥云上又果然落下一顶小轿,正好落在林家门口。三娘娘泪流满面地拜别了母亲与哥哥,依依不舍地上轿升天而去。三娘娘的母亲和兄长这才知道,原来三娘娘从来都未胡说八道过,虽然不舍,却也只能望着渐行渐远的祥云,目送三娘娘远去。

三娘娘升天成仙后,心中记挂着这一方百姓,为船民们做了许多善事,不管是谁的船在湖面上遇到风暴,只要对三娘娘祷告一声,眼前就立刻出现一盏明灯指引着受难的船民前行,保管会转危为安、遇难成祥。为此,当地百姓们为了感激三娘娘,就在码头镇泰山村三娘娘家的附近兴建了一座当地人称作为娘娘庙的祠堂,并为三娘娘塑了神像,以示纪念。

其二:《娘娘庙传说》

娘娘庙又叫奶奶庙、天妃庙、铁鼓祠。

传说清朝乾隆年间,洪泽湖大盗“水上飘”有偷天本领,居然潜入皇宫,将乾隆最疼爱的妹子玉兰拐骗出宫,带回淮阴,藏匿在洪泽湖畔码头镇高家堰大堤一侧的湖泊处。

御妹玉兰被拐,乾隆蒙羞,发誓要将妹子找回,于是微服私访,一路打听,来到淮阴。

谁知这个洪泽湖大盗“水上漂”不仅不知收敛,还洋洋自得,到处炫耀,逢人必讲,说当今皇上是他的大舅子。结果来到淮阴的乾隆没用吹灰之力就在一只很是漂亮的船舱里找到了已经有孕三个月的御妹玉兰,并调兵遣将杀了“水上飘”。就在乾隆欲带御妹玉兰回宫之时,大臣纪晓岚进谏,阻止乾隆带玉兰回京。乾隆本就是聪敏绝顶之人,自然明白纪晓岚的意思,虽然不舍,却无奈不得不下旨赐死玉兰。玉兰自知,在当时的封建礼教异常严苛的情况下,自然是难逃一死,于是毅然决然地爬上高家堰大堤投湖自尽。

乾隆每每想到御妹玉兰之死,很是自责伤心,认为自己没有尽到做哥哥的义务,多次南巡都必经淮阴,并将行宫建在码头镇高家堰大堤旁玉兰投湖的地方,以便凭吊。当地官员和富绅知道乾隆心意,为了纪念这位御妹玉兰,便筹集资金在码头镇建了一处气势恢弘的祠院,并在祠院门前安放两只很大的铁鼓,取名娘娘庙,又有“铁鼓祠”之称。自娘娘庙建成后,人们寄希望于御妹玉兰能保佑船民水运平安,纷纷前来敬香。据说,御妹玉兰归天成神后,对前来敬香的人总是能有求必应,有愿必成,娘娘庙便香火不断。由于淮阴人的发音与北方人迥异,常将“娘娘庙”说“奶奶庙”,于是“娘娘庙”又有“奶奶庙”一说。

其三:《妈祖托梦乾隆建惠济三闸的传说》

相传,清乾隆元年夏天,暴雨不断,黄河夺泗夺淮,又冲决了运河堤坝,阻隔了南来北往的皇家漕运。当时,京杭大运河是贯通南北的经济命脉,这可急坏了淮阴的地方官员,更急坏了朝廷。为此,当地官员纷纷上奏朝廷,请求皇帝下旨就地止雨。这时候的皇帝是有求必应,立即下旨:可以采取一切手段,止住暴雨。但各种祈求止雨的方法都试过了,不仅毫无点滴改观,相反洪水越发越大,淮河下游千里沃土,皆为泽国。

但奇怪的是,到处是洪水滔天,而码头镇的娘娘庙(也就是供奉妈祖神像的惠济祠)却没有受到丝毫影响,尽管洪水在娘娘庙门前翻滚咆哮,可就是不敢越雷池一步。地方官员看到这一情景后,立即上奏皇上,请求乾隆皇帝亲往淮阴前来拜祭妈祖。乾隆刚刚登上皇帝宝座不久,生怕天下不太平,闻听此言,不敢怠慢,立即带领文武大臣,御驾亲往。那架势还了得,场面之宏大、贡品之丰盛、人员之众多、铺排之奢靡、拜祭之虔诚,可谓是史无前例。

据说,妈祖深受感动,当即于当夜就托梦给乾隆:“淮阴此次洪涝,既是天灾,也是人为。灾害是人积恶所致,既然皇上有意为民解害,我更是理应祈天赦佑。码头镇境内泗水、黄河、淮河与运河四水在此交汇,交汇处水流湍急,过往船只无不小心翼翼,稍有不慎则船毁人亡。上苍在惩罚你们,知道么?你们若能在这一带开设磨盘大湾,延伸河道长度,缓和水流。另外还得多建水闸,以便控制水位。洪涝时,便于泄洪;干旱时,利于灌溉。无一害而有百利,陛下何乐而不为?”乾隆得梦,立即召见文武大臣前来行宫商讨对策,最后决定完全采纳妈祖“建议”,迅速在四水交汇处多多建闸。于是,集治河、导淮、济运功利于一身的“之”字形河道与惠济、通济、福兴三闸以及高家堰大堤等一系列举世瞩目的大型水利工程先后在淮阴码头诞生。

明清时期的惠济闸,每当汛期,水面与闸下相差四尺,而通济闸和福兴闸上下水面也各相差三尺多,合计水面落差一丈有余。三闸对水势的约束,大大缓和了水流速度,利于行船,也利于泄洪。另一方面,夏秋水涨,冬春水枯,三闸还起着控制水位的作用,有利于保持终年通航和两岸农田灌溉。

除此以外,还有“吴棠求雨传说”、“偷砖生子传说”、“封官石和财运石传说”等与妈祖或妈祖庙有关的传说。

淮阴妈祖庙的兴衰

据史料记载:惠济祠的兴衰,与漕运的兴衰休戚相关。在古代,既无空运,又无铁路,且陆路运输极不发达,作为沟通南北诸省的京杭大运河便成了全国交通运输最为顺畅的“通衢大道”。《乾隆御制重修惠济祠碑》载:“经国之务,莫重于河与漕,而两者必相资而成……溯前代南北运道,逆河而上者,五百余里。明季开泇河,避黄河之险者三百里。越我朝康熙年间,开皂河以通泇,复开中河以通皂。漕艘出清口,绝流北入中河,浮于黄者仅七里,遂尽避黄河五百里之险,漕之利无过于此时也者……”,其“通衢”之盛况,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清朝末年,约清咸丰五年(即公元1855年)左右,黄河再次决口夺淮,京杭大运河被拦“腰”冲毁,黄土淤积河道,以至漕船于惠济祠周边搁浅滞留。为此,清政府只好恢复海运,随后贯通南北的京沪铁路也建成通车,于是惠济祠与漕运的命运随之一落千丈,走向没落。民国时期,战乱频仍,惠济祠饱受战乱之苦而变得满目疮痍。文革期间,已是残垣断壁的惠济祠,在人们一片“破四旧、立四新”的声浪中“砖崩瓦解”了。

现如今我们已无从知晓淮阴妈祖庙的模样,而只能从零星的文献资料中一窥惠济祠昔日的风采。

淮阴妈祖传说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而淮阴妈祖庙(即惠济祠)及乾隆时期的御制重修惠济祠碑,对于研究漕运文化史,推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传说相关

惠济祠,位于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东北1公里处,距淮安市区10公里。建于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民间有“奶奶庙”、“铁鼓祠”、“天妃庙”之称。码头古时五河交汇、三闸并立,又是漕运重地,盛时年运漕粮150万石,而天妃历来奉为渔家保护神,尊为“妈祖”。

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高宗南巡,建行宫于祠左,圣命重修,仿内府坛庙修葺并改名“惠济祠”,该祠故有皇居之美。祠占地40亩,每届岁朝和农历四月初七(供奉妈祖庙会日),各地来祠烧香拜佛者络绎不绝。

​​​​​​​尽管惠济祠虽然在清上半叶倍受尊崇,从道光以后亦因漕运转衰、河道变迁而致运河地位的下降而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民国年间,惠济祠仍然有房屋九十九间半,规模宏大,气象峥嵘,香客如云。后历经洪灾、战乱的涤荡,惠济祠最终于“文革”中彻底被毁。如今,只剩下《御制重修惠济祠碑》孑然孤立在惠济祠遗址上。但惠济祠深厚的文化内涵仍然吸引无数海内外善男信女前来顶礼膜拜,香客仍源源不绝,且不时有台、港、澳同胞和日、韩等国客人前往进香。

推荐淮阴区更多民俗文化
你可能对下列传说也感兴趣:
淮阴区导航

下一篇:漂母传说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