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北省 > 黄石市 > 阳新县
太子接大王

太子接大王

阳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太子接大王为阳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阳新太子镇的大型民俗活动“接大王”,是鄂东南地区场面规模宏大、融合“谷文化”、“俗神祭祀”等多种传统文化成分的民间文化活动形式。活动源流久远,接代相传,风貌古朴,传统文化信息含量大。

与普通氏族祭祀活动不同,它由当地五大古姓共同参与,与土地祭祀的庙会不同,它定期在五姓八庄设案流动,活动透过古代帝王显灵帮助当地百姓村民渡过交皇粮的难关的传说,俗神祭祀活动演绎为一个空前活跃的文化庙会。每年农历十月十五活动开展,十里八庄中做庄的村民出资出力,组成接王队伍,旌旗涌动,炮声雷响,有几十匹马的马队,文臣武将身着古装,长老门长袍礼帽,骑手统一着装,成为了综合展现当地特色民间文化的重要节日,多方位展现出吴楚界区地方传统文化的风采。

接大王又称接太王、接王,富河北岸的太子、大王、韦源口、三溪、富水等地流传的一种祭祀自然神的大型民间活动,是一种驱疫民俗,具有悠久的历史。

阳新地处吴头楚尾,鄂东南隅,与湘鄂赣三省四县六市相邻相望。南依幕阜山脉,北临长江,盛行着并传承这里的接大王活动,一般由一个姓族欢送,另一个姓族接迎;“太王”的偶像取自然生长的惰圆型硪卵石,也有用木雕的神像,概用红色绸布包藏,严禁“世人眼”,后置神轿内,按姓族轮换供祈,并长年供奉于村族宗堂之内,与家神享有同等的“人间烟飨”待遇;按村族多少,每三年或两年,轮流分工接王、送王,届时,倾族出动,通宵达旦,尽娱尽飨。

在接王期间,在总堂中间,先青睐众位道士立起“香案”与“坛堂”,摆上牲畜五谷供品。举行为期一日一夜的法事,“踩八卦”进行“娱王”;接着由村族中的神轿受,将王轿抬离宗位,进入广场空旷场地,四周掰开仪仗队、鼓乐队、童男童女彩扎对、牺牲队等惊醒“娱轿神”,先由道士领唱《三元杆》、《贺逍遥》、《唱古人》等经典故事,由乡人接腔。其歌腔多取地花鼓中的“摆酒宴、讨学钱、抛彩球、哦嗬调”等。蘸王法事持续至第二天清晨,接王活动步入关键时刻,由接、送的村族中各出八名共十六名壮汉,扮成八仙轿夫,村中按户出丁,人执蕃旗,彩扎,接送双方配有多台吹打乐班演奏,仪仗队和 手若干随定,分列其间壮威,另有童男童女一百名,人各举烛簇拥王轿,随其后又活猪、活羊、礼担、供品等。队伍上路后,在原野中,双八仙轮流将王轿疯狂地向顺、饭方向间隔旋转,以三百六十圈为吉,谓之出填方“旋轿”,直至黎明到来,接方村族婉谢送方村族留步回程,再上路把王轿接回村中,将王体安于宗堂上,其王轿用黑色布裹藏,不得见“世人眼”,以避不吉。

另外,接王民俗在南河的三溪八湘、农林一带,其崇拜对象再不是对“鹅卵石”这个自然神物的祭祀,人们而是在他的神轿中置放着一只盛谷的“斛桶”,内盛稻谷,视为谷神,于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五日,把它当成“太王”来举族祭奠,其规模、俗仪、目的等均与北河的接王仪节大同小异。在大王镇的一些乡村接太王,其崇拜对象多为祀的东吴伐楚时的吴王“孙权”,其神轿中的偶像是一座白晰英俊的武将,傩像外着官衣,有兵器架护在手,俗仪与其它地基本相仿。以上这些一样的习俗,在不同的乡村就有不同的崇拜对象和表现形态,这是文化与民俗联姻后的结果。

“接大王”习俗已经成为本地民众生活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对民俗生活起着组织、规范、调节、娱悦、物质交流等功能。

推荐阳新县更多民俗文化
阳新县导航

下一篇:阳新婚俗“打喜”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