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里苗族《古歌》
龙里县摆省乡位于龙里县城南面,距县城68公里,全乡共辖13个行政村,73个村民组,61个自然村寨,全乡共2400余户,11000余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84.2%。果里村距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全村辖4个自然行政村寨7个村民组,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97%,全村总人口1100人,果乐苗族《古歌》是以龙里县摆省乡果里村为中心的苗族歌谣文化,流传分布在摆省乡果里村、草原乡草原村、龙山镇水桥村、水场乡场坝村等。
龙里果乐苗族《古歌》起源于远古时代并流传至今。史书《三海经》记载远古时代,由于氏族部落之间的冲突,涿鹿一战,蚩尤部族大败,一部分人被俘虏了,成为奴隶。蚩尤的余众被迫南迁,或流窜“三危”辗转巴蜀、或深入武陵乌蒙、贵州等地,在漫长的岁月中,苗族人民饱受着战争迁徙的苦难。龙里县摆省乡果里一带的苗族,是从江南迁徙贵州,先到麻江后迁贵阳,平蛮之时又迁至现在的摆省一带。在他们的歌词中记叙着迁徙的历史过程,据说迁途中他们的祖先骑着牛来,是牛承载着他们的祖先到此安居乐业、繁衍生息,牛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故而,从古至今他们就有对牛崇拜的习惯。歌词里,把牛拟人化:“它就像姑娘一样美丽。”只有用牛来祭祀祖先,才是追宗耀祖,不忘祖先恩德,寄托心愿。从而沿袭着古今敲牛祭祖的风俗。祭祖的具体内容就是叙述一部苗家史,记叙着苗家的苦难,描绘的是祖先勤劳勇敢与大自然搏斗与- 斗争的画面,并口头编创了一首首叙述苗家历史的词曲,押韵顺口,含意深刻,感人肺腑。由于苗家没有文字记录,均凭口传心记,一辈传一辈沿袭下来。最早时代只是念,一般是由记忆超群的长者当坛师,当坛师唸到每句词的结尾时,旁听者自然合声:“的完”(“是啊”的意思)。当然,其合声是由听其意而感动心灵发出的合声。随着时间的流逝,为了便于记忆,不让后人遗忘,将念词演变成了有旋律的哼唱小调,让本族人喜闻乐见,便于记忆,就这样用哼唱的方式传承下来,形成了现在最有特色的果乐苗族《古歌》。“果乐”古歌具有多声部的曲调,一百多年前,(清同治元年三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部途经黔地,到这里受到苗胞们的热烈拥戴,苗胞们唱着“果乐”去敬酒,悠悠扬扬的多声部曲调激起石达开豪气入云,当即咏诗赞誉:“千颗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亦低头。五岳抱着擎天柱,吸得黄河水倒流。”这说明摆省果里的“果乐”(古歌)是古老就定型的,有着悠远的历史。
流传于龙里县的果乐苗族《古歌》是以龙里县摆省乡果里村为中心的苗族歌谣文化,主要内容就是记叙苗家历史,缅怀祖先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编创了一首首叙述苗家历史的词曲,含义深刻、感人肺腑。到现在,在摆省乡果里一带的果乐苗族《古歌》具有多声部的曲调,其旋律优美、寓意深刻。
施秉、普定、龙里三县苗族《古歌》有影响的代表性歌手有:一、施秉县:吴定贤,男,苗,施秉县城关镇氵舞阳村二组;吴通玉,男,苗,施秉县城关镇氵舞阳村四组;吴通祥,男,苗,施秉县杨柳塘屯上村屯上组;吴通胜,男,苗,施秉县杨柳塘屯上村屯上组;吴通贤,男,苗,师传,施秉县杨柳塘屯上村屯上组。二、普定县:王贵光,男,苗族,仙马村马桑寨组人,由师张以诺传授;苏勤勇----男,苗族,仙马村岩头寨组人,其父传授;杨仕秀,女,苗族,仙马村仙马塘组人,由其母张美英传授。张义会,女,苗族,仙马村仙马塘组人,由其父传授。三、龙里县。吴兆和,男,龙里县摆省乡果里村人,第24代;吴忠仙,男,龙里县摆省乡果里村人,第25代;吴啟林,男,龙里县摆省乡果里村人,第26代;吴倍炎,男,龙里县摆省乡果里村人,第27代。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封闭半封闭的苗岭山寨的青年们,纷纷外出打工,大多已不愿意学习本民族的传统民歌,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观念发生也发生了变化,加之由于苗族《古歌》内容庞大,加之演唱在户外进行,且以男性歌手为主,又不能在家里演唱,受到一定的时空性限制,目前能完整演唱苗族《古歌》的民间艺人,现已难以寻觅。因此,以口传心授为主要传承方式的苗族《古歌》现面临濒危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