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淮安区
淮安狗皮膏制作技艺

淮安狗皮膏制作技艺

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淮安狗皮膏制作技艺为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淮安狗皮膏制作技艺,淮安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

历史渊源

膏剂是祖国医学中的一类古老剂型,其历史久远,源远流长。《山海经》中记载的用于涂抹皮肤以防皲裂的羯羊脂,可以说是最原始的膏药。《黄帝内经》中记述了“豕膏”,“痈发于嗌中……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涂以豕膏,六日已。”《内经·至真要大论》:“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度。”其中所指的“摩之、薄之都是后代膏药的滥觞”。南北朝时称膏剂为“膏方”或“薄”。唐代也有“摩膏”的称谓。明清时期将唐代的“煎”改称为“膏滋”或“膏”,并纳入了膏剂的范畴,这样,膏剂的品种更加丰富了。随着历史的发展,膏剂的用途逐渐扩大,不但治外病用膏,治内病也用膏。清吴师机(字尚先,约公元1806年—1886年)《理瀹骈文》,对膏剂的方药、应用和制备工艺均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并创造出了白膏药、松香膏药等膏剂类型。

淮安的狗皮膏的诞生,有据可考的是明代河下古镇(在今淮安市楚州区境内)名医王拳所创制。王拳,明淮安县(今淮安市楚州区)大河(今河下古镇)人,民间名医,一生悬壶,精外科,子孙六代皆以外科扬名于世,时称“大河外科”。有《大河外科》一书传世,1628年被医家陈文治收载入《疡科选粹》一书,但现在已失传。

基本内容

淮安狗皮膏是由川芎、白芷、生地等70余味中药制成,主治诸般肿痛、跌打损伤、痈疽发背等伤病,为明代河下镇名医王拳所创,在河下医家中流传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

膏剂制法:70余味药材先研为粗片,用麻油浸在缸内,夏浸3日,冬浸半月,放铁桶煎至黑枯色为度,铁筛滤去渣后,将油下锅熬煮,黄丹徐徐投下,并用新鲜的桃、柳、槐、桑、楝、楮等树枝条,不停搅拌,火先文后武。熬至滴水成珠为度,春夏硬些,秋冬软些,再加乳香、没药、龙骨、- 等药(须研成细末),成膏状即成,贮于瓷器中备用。

淮安狗皮膏除了处方外,还有歌诀流传于世:河下淮安狗皮方,芎芷归术二地黄;枳附夏乌青桑细,杏知芩连柏陈汤。芍栀柴薄大黄木,桃玄猪泽桔前苍;升膝杜麻山远断,良翘藁茵榆荆防。川乌苦首僵天草,星蒺银花尖活羌;藓威加藤芫益母,五倍枫巴山甲筐。蜈蚣苍耳黄丹入,桃枝柳榆楮楝桑;麻油煎熬制膏药,摊于狗皮治外伤。

淮安狗皮膏制作技艺丰富了中医方剂制作方法,为中医治疗方法的发展和创新,解除人们的病痛作出了重要贡献。因受家传师授的传承方式的影响和西医的冲击,淮安狗皮膏制作技艺生存状况堪忧,亟须保护和传承。

推荐淮安区更多民俗文化
你可能对下列制作技艺也感兴趣:
淮安区导航

下一篇:王氏祖传乳糜尿疗法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