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淮安区
李记纸扎制作技艺

李记纸扎制作技艺

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记纸扎制作技艺为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记纸扎制作技艺,淮安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

历史沿革

纸扎是将扎制、贴糊、剪纸、泥塑、彩绘等技艺融为一体的民间艺术,是为满足民众祭祀信仰心理及精神需要而产生的,历史悠久。迄今发现最早的纸扎实物,是1973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阿斯塔那唐代古墓群中发掘的纸棺。棺体骨架用细木杆扎成,从前至后,有五道弧顶支撑作支架,再糊上纸张,外表为深红色。所用纸张是唐天宝十二年至十四年(753年—755年)的庭西、西州一些驿馆的马料收支帐单纸。根据考古现场遗迹分析,安葬死者时,先将死者放在一片糊有废纸的苇席上,然后再罩上纸棺。根据墓主人随葬品买地券上的记载,年代为唐大历四年(769年),这具特殊的纸扎棺材,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纸扎称谓及主要用途不尽相同。北宋称为装銮作、打纸作、冥器作、纸铺等。明人著的《如梦录》所述,专门从事纸扎制作的人称为“扎彩匠”,其经营场所为纸扎铺、纸马铺、纸马香铺等。清代于敏中曾在《日下旧闻考》记载了京城办丧事出殡的情形以及纸扎的样子。书中描述的大意是:当时办丧事出殡的花费很大,参加出殡的人多达五百人,有丧车、铭旌。铭旌高达五丈,上面缠绕着帛布,一次丧事要耗费一百多匹帛,还有香亭幡盖仪从等。另有用纸扎糊的供奉物品,仅是纸糊扎的房屋就有数十间;出殡的路上,还有专门在死者棺木旁歌舞的优童,一路上跳竿走马,表演一些戏曲。《帝京景物略》也有记载,十月朔日,民间有这样的习俗:纸扎作坊用五种颜色的剪纸做成男子的衣服,有几尺长,称为“寒衣”,几乎家家要在夜晚祭奠,在家门前将寒衣焚烧掉,称为“送寒衣”。各种文献的记载说明,历史上纸扎的样式是多样的,在民间丧葬或祭祀活动中的使用非常普遍。

随着历史的发展,纸扎工艺不再局限于丧葬和祭祀之用,逐渐发展为节日庆祝的一种装饰艺术,明清时期已遍布城乡,并流传至今。

基本内容与价值

楚州李记纸扎为祖传技艺,至今已六代。以芦苇、竹子制篾,扎制成骨架,根据需要外糊各色彩纸而成。主要有以下工序:一是选材。选取杆直、粗细均匀的芦苇或竹子为料,并根据需要剖成篾子。二是扎架。根据所需,扎制骨架。三是糊纸。根据需要,糊上纸张。四是配色。根据需要,配备各色纸张。五是剪花。制作花式。六是贴花。道具本身无法制作的花式,另作并贴附在上面;七是描绘。八是整形。根据需要,修正外形,完成制作。

楚州李记纸扎作品基本上有三大类:一是冥器:如马、牛等动物,轿夫、侍女等人物,轿子、汽车等交通工具,楼房等建筑。二是民间艺术道具:如龙船、狮子、花担、花船等。三是灯景用具:如鲤鱼灯、花苑灯、歪歪精、断桥会、梁祝、西游记等花灯作品。

李记纸扎制作技艺取材简单,工序复杂,作品色泽艳丽、造型拙朴、寓意明快,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追溯其历史对于研究当地历史文化变迁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推荐淮安区更多民俗文化
你可能对下列制作技艺也感兴趣:
淮安区导航

下一篇:淮安老卤大头菜腌制技艺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