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竹编技艺
连云港竹编技艺为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竹编技艺,连云港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技艺类项目。
竹编技艺是运用竹子作为原料,编制出各类器具的过程和方法,在我国有着南方山区非常普及,且传承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多用于家庭器具和农耕使用。竹编技艺在连云港的传承历史已有150多年历史。清朝末期的腐败导致胶东半岛民不聊生,竹编艺人王方永流落到赣榆县城西镇岗东村。正巧,这个镇有几大片竹林,成就了竹编业的天然原料,也成就了竹编艺人的生存之道,使他们在这个镇落户繁衍,经久不灭,流布至今。1958年,赣榆县举办一次颂扬生产大发展的成果展,竹编工匠王恒昌等人用竹编工艺做了一匹马。这匹马- 一匹奔跑着的活马,命名为“快马加鞭3000里,一天赛过20年的‘千里马’”。当时,有人便想推广这项手工艺,但由于受到历史的局限,末能成功。竹编制品由原来的竹篮、竹筐、竹椅、竹床等本地内销的生产生活服务器,扩大到装饰品和文化品,广泛用于海鲜包装用品和食品包装用品。竹制包装用品比塑料包装用品具有环保、无毒、经久耐用等优点,所以部分产品销往新加坡、日本等海外市场。目前,这个镇有160多户农民学习传承这项手工艺,并依此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年收入十万之多。竹编的过程大体分为选料、产、制竹篦、浸泡、制骨架、编制成型、收口、整理等。一般选着老竹子,破开制成竹篦。将竹篦浸泡在水缸里软化。不管编制何种产品,都需要先构思后打龙骨,定型后即可开始编制。编制过程中需要随着容器的大小而不断改变。竹器编制完成后就是收口、整理。由于编制过程全部为手工操作,所以,整个过程可以随着容器大小随心所欲,自由发挥。